贯彻国家非遗法保护原生态红拳文化体系 |
时间:2017/1/8 3:52:18 来源:原文 作者:邵智勇 浏览:6339次 |
贯彻国家非遗法保护原生态红拳文化体系(作者:邵智勇) 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这里法规明确规定,对于非物质文化 遗产实行两种保护措施,一种是“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实施“保存”。一种是对体现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 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这就形成了一种是保存,一种是保护两种形式,红拳就是被纳
入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名录。 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这里提到的“价值”,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要加于保护,对于一些不适合当代社会文明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存记录。红拳作 为国家级非遗保护的名录,就是就充分的体现了红拳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的内
涵和当代的利用价值。红拳的文化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抵御外侮的精神文化元素)。
既有现实的价值,也有传统的精神价值。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 可持续发展”。第五条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 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原生态,今年受邀参加上海体育学院举办的“2016 年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研讨会”上,邱丕相教授做了明确的阐述,他讲“什 么是原生态,就是没有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影响,保持这固有的模式,就是原生态”,他还谈到, “现代的创编的‘体操武术’就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决条 件就是要有100年以上的历史,如果现代创编的武术100年以后还存在的化,也可能会作为‘非遗’ 保护起来”。对于“大武术观”提出的“实行标准化建设是武术事业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 我认为“标准化”对于目前的竞技武术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但作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的武术拳种来说,那将是致命的破坏,昨天我有幸与原陕西省非遗主任王鼎志老师探讨怎样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向我比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他说“比如说陕西的“面”有扯面、 岐山面、宽面、细面、奇花面、揪面片等、但他们的制作工艺就有很大的区别,而却还必须是 人工来做,才有原汁原味的口感,如果把它们的制作方法“标准化”,而且用现代的机器来做,
就是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也就不能成为文化遗产了。 了更好的在青少年中推广红拳,2011年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受陕西省武术协会委派,组织红拳 专家,采用了红拳常用的十三个技法编制了《红拳十三势》,《红拳十三势》充分体现了易学、 易懂、易练、易用的原则,在青少年中推广后,得到了很多中小学的认可,推广很有成效,学生 经过习练《红拳十三势》,对红拳和红拳文化产生了很高的热情,尤其是把红拳十三势列为青 少年红拳大赛的比赛项目中,吸引了很多小学生参加,很多学生为了更好的习练红拳,选择了 在民间拜师学艺,并系统的学习红拳,对保护继承红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取消了 在18岁以上原竞赛规程中的标准化的“规定套路”(小红拳和炮锤)的比赛项目,要求参赛者 继承本师门的原汁原味风格,体现百花齐放,多元化化发展的原则,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不同
年龄段红拳传承人积极参与比赛的热情。 撑、补、揭、抹、捅、斩等。如:“我前撑”“滚船劈靠抹”“鬼蹴脚抢人先着,補前扫转上 红拳,背弓颠補劈揭起,穿心肘靠妙难传”“回步颠短红拳”“雀地龙下盤腿法,前揭起後進 红拳”。现存红拳拳谱也是以“撑補为母”。《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多处提到红拳。拳经中 “披红”“推红”都是红拳至今还在沿用的招法。汉代“手搏”中的“手”是技巧的含义, 《汉书•艺文志》收《手博》六篇记载:“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 者也”。据此《手博》当属“习手足”之类,唐代的手搏流传到日本称为“唐手”,1953年 方改为“空手道”,关中红拳至今仍然保留着汉唐“手搏”中手的含义,如红拳中的单势技法 和组合技法,一直称谓“手”如六合手、五花手、撑手、斩手、云手、抹手、排子手,打手排子 、抹手排子、云手排子、四排手、八排子手、九排子手、十二排子手、二十四排子手、三十六排 子手等。红拳传承中,师傅给徒弟解招称为“过手”;师兄弟之间进行技法切磋称为“搭手”, 俗称“跑拳搭手”;与同行切磋则称为“跑拳打手”是一种以切磋红拳技法为主以点到为止的 文打的方式,“跑拳打手”包含着传统武礼文化,的由此可见,“手”在红拳中保留着汉唐
“手搏”的原意,并完整地保留至今。 西北军一直反蒋,1936年杨虎城提名让红拳一代宗师鹞子高三(高占魁)第三代传人杨瑞轩, 组织成立陕西省国术馆,但由于当年12月发生了西安事变,陕西国术馆于1937年初才得成立, (以上查阅西安民国大事录)。民国武术资料也很少谈及红拳,只有河南开封的刘玉华在1935年 参加国术比赛时参赛的套路是大红拳,刘玉华在1936年,代表民国国术代表团参加了1936年在 德国柏林举办的第11届奥运会,同时被选入的队员还有西安金丽贵先生(别名:金石生), 金先生1907年生,10岁时拜西安皇城八旗武术教官管世生为师专攻红拳,擅长红拳炮锤, 20岁后1932年考入位于开封的河南省国术馆第二期学员训练班1936年代表中国武术代表团 参加了柏林奥运会。红拳在民国未受到民国国术馆提出的“国术统一”规范的影响和改造, 除此之外在翻阅民国国术赛事资料,陕西红拳几乎是无人参加,解放后红拳也被官方武术体
系边缘化,因此关中红拳未受到外来的干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红拳体系。 去壹千元的传承补助金和慰问品,这以措施已经成为研究会每年不变的优良传统,这些 老前辈是红拳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他们承载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红拳文化 的活的载体,一些掌握着精湛的红拳技艺的红拳老艺人年事已高,无徒可教。但他们掌 握着红拳套路、器械、功法、技法,这些红拳优秀内容,也就是红拳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何传承已经成为当前最为严峻的问题,注重红拳老艺人的保护,建立红拳体系中濒危 项目的保护机制。为了应对和保护优秀的红拳技法、功法不被失传,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 通过对75岁以上的红拳老艺人重点保护,研究会除了逢年过节看望老拳师给他们送去温暖, 也在积极地创造条件为他们推荐徒弟,并向老拳师推荐和委派基本功扎实的红拳习练者 一对一的去拜师学艺。还聘请红拳老艺人由研究会组织红拳传人集中传授,今年5月11日 -12日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与西安体院武术系共同邀请红拳大师(红拳九段)孟广发老师
在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为50多名红拳传人传授红拳精华“四究拳”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放弃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代表人物的名额,研究会认为红拳红拳套路繁多, 内容丰富,技法全面,不是几个传承代表人物就能完成的项目,它需要的是一个群体来 传承和继承的。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红拳的申报单位和项目保护单位——陕西红拳 文化研究会,担负起了保护、传承、弘扬、发展红拳的历史责任,研究会立足于挖掘、 整理、保护、弘扬红拳文化遗产,把保护红拳传承人为己任,树立了“习武修德, 爱国强身,红拳文化。薪火相传”的全新理念。在全国首次开创了传统武术传承的全新模 式建立了以红拳传承人为主体的红拳传习所。制定了红拳传习所的申请标准,对一些武德高尚, 传承体系清晰,并长期坚持传授红拳的传承人,并自愿为红拳传承做出贡献,由本人向研究会 提出申请,经研究会实地考察符合标准的,研究会授予某某拳传习所称号,对于一些有室内 训练场地,又有红拳教练,并有系统的训练计划,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红拳文化研究会考察后, 将设立红拳培训基地。目前在全省各地设立的红拳传习所106个、保护培训基地40个,在美国 新泽西与赵长军合作,设立了红拳驻美国保护推广交流中心,在俄罗斯与莫斯科与俄罗斯传统 武术联盟合作设立了红拳驻俄罗斯保护推广交流中心,与天水武术协会、红拳三原门重庆研究会、 珠海市武术协会合作设立了红拳保护推广中心,这一措施对保护、传承、弘扬红拳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时至今日,这些红拳传习所和培训地已经成为保护、传承红拳文化遗产的主力军,并极大 的推动了我省城乡群众性全民健身活动。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 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浪潮下,国家为“非遗” 立法,用法律手段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陕西省也颁发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管理条例》红拳传人要紧紧抓住目前的大好机会,利用“非遗法”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 国家非遗法第三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