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红拳从关中传入 |
时间:2014/4/27 21:09:20 来源: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 浏览:5646次 |
少林拳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起源于古代河南嵩山少林寺,因少林寺僧传习而得名。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拳”、“少林棍”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少室五乳峰下。它创建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是孝文帝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前来嵩山落迹传教而建。跋陀禅师主持少林寺后,四方学者闻风皆至,徒众数百。这样,大量的民间武术者都充当了少林寺的杂役。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时,就已经有一些会武术或其它技能的青少年子弟被剃度为少林寺小和尚了。象惠光和尚,十二岁时在洛阳城天街的井栏上反踢毽子,一口气能连续反踢五百次,跋陀感到很惊奇,就把他剃度为小和尚,作为自己的弟子。跋陀的弟子僧稠当小和尚时,体质羸弱,常受一些会武术的小和尚的戏弄,后来便发奋练武,居然练得拳捷骁武,体健身灵。跋陀禅师为创建少林寺,翻译佛经,传授佛法作出了巨大贡献,少林拳谱中还有跋陀传授方便铲和一路大刀的记载。 隋未,以昙宗为首的十三棍僧智擒王仁则,勇救秦王李世民而以武功名扬天下。宋代,少林寺主持福居大和尚三次遨请天下十八家武林高手齐聚少林寺,进行武功交流,计有宋太祖长拳、韩通通臂、郑恩缠封、马籍短打、黄祐靠身、燕青沾拿、林冲鸳鸯脚、杨滚捆手、高怀德摔崩、王朗螳螂等十八家武术高手。吸取百家之长,会集成册,整理成少林拳谱四十八卷,其中拳术一百七十三套,十八般兵器一百三十三套,流传至今。并留十八家武艺精华而传习少林寺。元初,少林觉远上人为提高武功,游历四方,拜师学艺。在兰州遇到红拳高手李叟,经李叟推荐,在洛阳访到白玉峰。与李叟之子共四人同返少林寺,向李叟、白玉峰虚心学艺。学得大小红拳、棍术、气功、剑术。并在李叟、白玉峰二位老师的指导下对少林拳精益求精,把罗汉十八手发展到七十二手,进一步演变成名震天下的十八路罗汉拳。白玉峰最后皈依少林寺,法名秋月,每日与李叟、觉远、李叟之子演练和探讨少林拳术,并撰写了《五拳精要》一书。系统完善的叙述了龙、虎、豹、蛇、鶴五拳的特点和手、眼、身、法、步与精、气、神、力、功五拳组合练法,并毫无保留的传给觉远与众僧。丰富了少林拳的内容。后经历代少林武术与武林各流派取长补短,交流研练。形成了少林拳系。元至正年间,福裕大和尚奉旨主持少林寺,统领少林禅宗,五家归一,传习曹洞宗,后世练拳习武者,有意识的拳、禅互参、相互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少林“拳禅”。近代著名少林武僧妙兴大和尚在谈拳理时讲“处于心安气敛”,就能保持实战的“主动地位”。“明效生死,洞察虚幻,悟彻真假,澄洁心志,远离思虑,断绝情欲,屏除嗜好,力戒暴怒”。“遇到一切外魔、挫折、嘲讽、污辱都能坦然处之,无动於心。久而做到心志专一、坚守吾真”。这些拳理,正是禅宗安心入定、无著无相、勘破生死、随缘任往的基本禅法和教义。 少林拳的风格特点,古朴实用,刚劲有力,拳禅一体,刚柔相济,硬打快攻,先发制人。少林拳手法要求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运用自如。眼法要求;头随势转,眼到手到。以目注目,审敌度势。身法要求;定势中正,进退协调,起落自然,变化灵活。步法要求;轻灵敏捷,沉实稳固。少林拳主刚;要求刚健有力,勇猛快速,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少林拳内容丰富,徒手拳术、十八般器械、奇门兵器、徒手对练、器械对练、七十二艺、易筋经等拳术功法,套路多,种类广。其共同特点;短小精悍,结构严密,灵活多变,起落进退、闪战腾挪多为直来直往。有拳打卧牛之地,拳打一条线之说,体现了即少林拳不受场地限制,又可在卧牛之地施展招式,发挥拳脚威力。 现代流传的少林拳械套路有;大红拳、小红拳、梅花拳、金刚拳、五形拳、罗汉拳、昭阳拳、七星拳、罗汉十八手、八步连环拳、达摩剑、八仙剑、齐眉棍、五虎棍、七星刀、黑虎刀、梅花枪、六合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