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红拳 |
时间:2014/4/27 20:25:10 来源: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 浏览:5074次 |
在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王朝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武举的设立进一步刺激了长安城官宦子弟游侠习武欲望,习拳、舞剑、扎枪、跑马射箭成为长安少年的主要内容,各地的武士汇集长安,又一次使红拳得到广泛交流和提高。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七绝组诗《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千斤,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充分体现了当时长安习武之风。 在京城长安民间武侠常常仗义行侠,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土番兵陷京师,百姓涂炭,唐军四溃,代宗逃往陕州。勤王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仅仅收得散兵数千,形势危急。长安城内民间武侠与潜入城内的唐将王甫取得联系,于同一天夜晚突然在城中心的朱雀街一起击鼓,鼓声大作,群侠齐呼,英勇拼杀,土番兵仓惶出逃,溃不成军,京师收复,可见长安城习武人数之多,习武风之盛行。在西安至今还保留着地名“习武园”和“教场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