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在传承和保护中的经验交流 |
时间:2014/4/28 22:46:55 来源: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 作者:李全海 浏览:9716次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在传承和保护中的经验交流
一、红拳介绍 1.历史悠久 体系庞大 红拳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陕西关中,体现着秦人豪迈的风格,秦人的击膊拊髀(击皮为鼓)在红拳而今演练的套路中作为典型动作“放炮”、“十大响”仍可追寻。汉唐时期的任侠、尚武之风为红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环境。马上皇帝赵匡胤在华山与陈抟老祖学的红拳的民间流传与《少林拳谱》记载宋末觉远上人访李叟、白玉峰,学的大小红拳擒拿术为红拳的昌名提供素材和依据。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多处提到”红拳”二字,也有红拳拳种常用招式,为红拳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清代涌现了一批红拳大师:乾隆年间千邑宋朝佐、凤翔师宝龙、耀州郭崇志、宝鸡张阳真,道光年间关中“四杰”(“鹞子”高三、“黑虎” 邢三、“饿虎”苏三、“通臂”李四)是红拳兴盛时期的代表人物,并有张阳真一系传红拳于山东,鹞子高三传红拳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红拳还涌现了推动历史演变的人物,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张化龙;陕西辛亥革命的先驱和杰出领导人之一,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西北革命巨柱”的井勿幕;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发动北京政变的胡景翼等。 起源于周秦、形成于唐宋的、盛行于明清的红拳内容丰富,盘、法、势、理构成红拳完整体系。以撑补为其母,勾挂为其能,飞步刁打为其法,化身闪绽为其妙,奇正相生、尽八法之变。劲力以长柔为主而兼脆快。红拳一拳七系(类):红拳类,抹闯类,刁打类,花拳类,醉拳地趟类,打法类,九拳类,整个拳系仅拳法套路据统计有二百多套,加上器械一百多套,共三百余套。 2. 文化红拳 原汁原味 八百里秦川,风景如画,千年长安,根深叶茂,千年文化的积淀,滋润着红拳开支散叶,造就了红拳独具魅力的文化气质,得天独厚的优势,赋予了它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盘以十大软盘为主,共十个动作,盘柔韧的同时凝练心性,贯通呼吸,活腰开胯,求得是意、气、力的结合,潜移默化中求得全身骨节、肌肉的活化,修炼丹田的意境,调节内循环,修得是红拳的撑、补,这就是盘的文化。红拳讲势势要亮,招招见将。红拳招式“却地龙”“却”在陕西方言中是“躲藏得意思”;“闪绽腾挪”“绽”陕西方言读(can)在陕西方言中是“解开、松劲”的意思,红拳的势一种气质、一种气势,就像陕西人说的“人倒势不倒”,这是红拳的文化。红拳套路也是势的体现,而红拳套路延续流传中术中有谱,“粉红拳”拳谱:“粉红拳起势高强,斜叉步赛过天王。醉一势随风摆柳,孙行者大闹天宫,魁星势回头观望,铁罗汉就地打滚。霸王并开两张弓,刘备勒马望江东。连三腿人人兼爱,太祖粉红出关中”。 “红拳四把锤” 四把锤拳谱:“龙起龙纵千江水,猛虎打豹虎翻身。梨花闪绽猫扑鼠、花豹打兔鹰抓鸡。饿马盘槽龙探爪、燕子浮水倒噙泥”。红拳炮锤拳谱:“托天掌、震地雷,拉索踩船紧跟随。头排抹,二排卸,三排放炮四排蹩(纵跳的意思),一抹一卸辘轳龞…。”拳有术、术有谱,谱中用形象的人物、动物等状态和气势形象的描述了红拳静态和动态意境,这亦是红拳的文化。法是实战对抗“接肘管膀,寻面问腹。捶到临身躲,拳打方寸间,接老不接嫩,打人如亲嘴。力圆功轻线为快,肘后一尺下功夫。宁在一思进,莫叫一思存;见手响,往进闯;一拳出二意,挂一击二两想顾。一快打百痴,胆正跤闪功夫深。出手如捏火,迈步如踩物,扁身侧让其力长,束身整体进中堂。打人若无胆,空有手和眼!狭路相逢勇者胜,打完才知用得中。”这些是红拳技法实战的文化。红拳和农村过会、玩社火、秦腔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也是红拳一种人文文化。千年长安,造就了红拳独具魅力的文化气质,得天独厚的优势,赋予了它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然而土生土长三秦大地的红拳,由于从唐代以后文化东迁南移关中人以皇家思想自居,固守陕西本土很少与外界交流,民国因西北战事不断,陕西红拳几乎在无人参加,因而红拳也未受南京国术馆提出的国术统一、规范的影响,基本保持了原汁原味。 3. 遭遇濒危 发展困难 改革开放后,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呈现出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我们无不惋惜的看到红拳兴盛后的衰落。许多农村青壮年人纷纷去城市打工,红拳在农村传承后继乏人。加之许多拳师忙于生计,参加比赛表演活动也愈来愈少。一些古老传承的器械丢至家中,锈迹斑斑。一些掌握红拳古老拳法、技击要领的老拳师,因年事已高不再授徒,有的则已谢世,而年轻的拳师在技艺上不能全面掌握红拳的真谛。一些老拳师的离世带走的可能是无法复制的珍贵红拳内容。使得红拳的发展举步维艰,拳种保护迫在眉睫。 二、红拳的保护和传承 1.研究会管理 申遗保护 为了挽救濒危的红拳,1994年红拳人就开始了红拳的挖掘、整理,在马振邦老师的倡导下,邵智勇先生赞助,范长江先生帮助举办了首届陕西地方传统拳种比赛。1995年陕西传统拳种研究会成立。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是在原来陕西地方拳种研究会的基础上于2007年建立的。研究会以研究、保护红拳,推动红拳发展,传承民族文化为宗旨。在红拳爱好者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自发民主的情况下开展工作的,先是筹措资金开展陕西省专项红拳比赛七届,红拳文化研讨会一次,再组队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比赛,而后四处挖掘整理红拳历史资料,出版《陕西红拳十年》画册。这一系列举措大大的推动了红拳在陕西的影响力,促进了濒危红拳的传承和习练,也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了红拳的知名度。2007年研究会组织红拳选拔,集中训练参加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红拳精彩的展示,被大会授予“最佳拳种、最佳技法奖。”为红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2008年通过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先后评定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为红拳项目管理单位。作为民间自发成立的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终于走出了一条由民间自发组织走向国家扶持帮助发展的成功之路。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红拳人倍受鼓舞,红拳研究会冷静分析、戒骄戒躁,在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力扶持下,成功举办了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交流大会以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红拳学术研讨会,大大提升了红拳的赛事规模和文化品位。为广泛、深入学习国家方针政策,红拳研究会成立党支部发展党员,全面提升红拳传承人素质。为了更加推动红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红拳研究会在文化厅的支持下,2008、2009年年两次登录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展示红拳,特别是2010年武林大会精英赛中获得单拳种第一的成绩。期间红拳还参加了香港、澳门国际武术比赛,以及新疆、西安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2012年红拳组队赴绥芬河参加了中华武术杂志主办的东北亚武术大赛。2013年红拳组队参加美国新泽西国际武术大赛,中国台湾武术大赛,大大推动了红拳的国际影响力。 2. 政府扶持 传习所传承 国家关怀,政府的支持为红拳的保护带来了福音,改善了红拳的濒危状况,但是红拳的传承断代、无法接续的问题依然存在。如何使红拳从保护的岌岌可危转换为主动的发展,陕西红拳研究会作为红拳项目管理单位一直在探索追寻。2009年3月底,红拳研究会组成考察小组以研究会秘书长邵智勇为组长,带领队员党选民、何志强、李全海、卢佳、张洁五人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红拳考察调研,行程十万余公里,走访传承人161人,收集了大量资料,建立了传承人数据库。分析发现由于红拳一拳七系,体系庞大,套路繁多,不是一个或几个人所能继承。为保证红拳的多样性和传承的延续性,在雷志敏会长的提议下,理事会全票通过建立以传承人命名的传习所。传承人传习所以个人申请,研究会考核的方式进行严格筛选,在陕西省各市、县成立试点,传习所的考核以传承人的技能、训练场地与器材的配备、训练时间和学员的数量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授予“xxx红拳传习所”牌匾,至2011年中旬共成立传习所44所,至今已有75所传习所成立,传习所遍布陕西省各处。 2012年红拳研究会以会长雷志敏为组长成立,传习所调查小组,对各传习所,进行了随机调查。2012年、2013年底召开传习所汇报大会对先进传习所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大会安排各传习所传承人进行技艺展示交流,不分年龄,不记成绩,现场视频录制,建档保存,以此促进传习所传承人个人技能水平的保持和提高。 根据历年红拳比赛分析,首届比赛参赛人员200人,参赛人员年龄分布55岁以上约占50%,40——55岁约占32%,16岁——25岁约18%;第二届——第七届比赛参赛人数400——550人之间,年龄分布仍以老年人为主,更趋于老龄化第七届比赛最大年龄72岁;2008年申遗成功后,推动了红拳的发展第八届红拳交流会有700余人参赛,2010年参赛人数持续在700余人,年龄分布有所改善,但40岁以上占近60%;2011年传习所设立后,到2012年的第十届红拳交流大会参赛人数1023人,25岁以下队员约占60%。红拳传习所的建立和传播使红拳向年轻化正态发展。有效的改善了红拳传承问题,对于红拳发展,传习所模式是一种创举。 现在由于红拳在陕西大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想学红拳,也促进了红拳传承人传承的信心,也有更多的红拳传承人来申请成立红拳传习所。对于此红拳研究会,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逐步发展。同时政府对红拳的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扶持,陕西省文化厅划拨经费,购置训练器械发放给传习所,帮助传承人发展传习所。国家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红拳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为红拳传承人的红拳传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使红拳传承人对习练一生的红拳有了强烈的归属感,把红拳当作一种事业去传承,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3.中小学推广 高校发展 为了保证红拳传承的规范化与科学性,红拳研究会在考虑原汁原味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在陕西省武术协会的提议下,以红拳典型的十三势动作编纂简单套路。作为青少年初学入门的基础套路,在各传习所推广。同时莲湖区作为武术之乡,以红拳十三势与西安红拳馆编纂的二十四势红拳套路在莲湖区中小学推广,并连续两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万人红拳比赛。大力推动红拳在青少年中的传承。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红拳,红拳研究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学院、安康学院、陕西省学前师范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培训点,传授红拳,邵智勇秘书长应高校邀请数次做红拳讲座。现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学前师范学院、安康学院还有西安培华学院已把红拳列入体育课选修项目,为红拳在高校推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红拳保护与传承的特点分析 1.单拳种研究会,发展优势,展示特色,开启专项化研究保护发展的大门。 红拳有着丰富的内涵,从盘、法、势、理自成体系,本身就是一门博大的课程,无数红拳先贤倾其一身探索追寻。而将红拳放入浩如烟海的武术这一门大学科里,犹如沧海一粟,129个拳种各个要发展,难免会出现厚此薄彼,不能尽如人意。而作为单拳种去研究,船小好转舵,以技艺为根本,把握其运动规律。检索它的历史,研究它本身的技击文化,用理论去指导。在保护中传承,用传承来保护。寻找它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寻求自我发展的道路,发展优势,展示特色,重拾它昔日的辉煌。这本身就是单拳种研究的优势。 2.以红拳文化研究会为项目管理单位,以懂治拳,专业专注 红拳研究会汇集的都是红拳的爱好者、习练者。无数人一身习练,默默收徒,不图回报,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红拳发扬光大,因为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不同的职业汇聚一堂。红拳人讲:“天下红拳是一家,发扬红拳靠大家”。正是因为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把这些遍布陕西各地的零零散散的红拳人汇集在了一起,所以大家齐心合力,而红拳文化研究会也懂得红拳需要什么,真因为懂得才会为“大家”着想。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陕西省文化厅给予支持,让懂的红拳的红拳文化研究者来管理红拳,让本专业的人去管理,人尽其才,专业专注。红拳研究会不负众望,传习所的创举为红拳的传承和发展排开了道路,得到了文化厅的认可,也被《中华武术》三十年颁奖盛典授予“红拳获最具传承力拳种”。 3.打破保守、赞助参赛、以赛撰文、媒体推广、文治武功、推动红拳 红拳研究会成立以前的红拳,固守陕西,少于外界交流,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也是固步自封。好与坏不能自己评说,只有打破禁锢,张扬个性,展示自己,方显英雄本色。在杨宝生教授站出来为红拳正本溯源的同时,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在决策者马振邦老师、雷志敏会长、邵智勇秘书长的带领下,打破以往的保守,拉赞助掏腰包,赞助红拳组队参加国际国内武术比赛,让红拳人在比赛交流中学习和壮大。同时通过武术专业期刊《中华武术》,省内媒体报社宣传和推广红拳,文治武功,推动红拳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知道陕西除了兵马俑、羊肉泡,还有红拳。它是下里之音,也是阳春白雪,更是一个文化奇葩。 4.文化厅支持,传承人传习所设立,政府奖励,给传承人强大精神动力 红拳的发展离不开陕西省文化厅的扶持,文化厅非遗处帮助红拳制定了五年规划,为红拳的传承和保护划拨经费,为红拳的发展赋予了强大的动力。在文化厅的指导和红拳研究会的决策下,红拳设立了红拳传承人传习所,这在武术的传播发展中应为创举,传习所 为红拳培养生力军,为红拳输送着新鲜血液。红拳是一种技艺,需要的就是传和承,文化厅的支持为红拳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两年来,政府拨款,支持红拳传习所的建立,使红拳原本的个人练习,上升到政府的支持,这是一种质的变化,为红拳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上就是红拳在传承和发展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红拳人因地制宜,文治武功,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作为专门的红拳项目管理单位以懂治拳,专业专注,走群众路线,设立红拳传承人传习所,大大的推动了红拳的发展。此次向各位专家汇报,也希望各位专家能为红拳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红拳能认识不足,更好发展。同时也是抛砖引玉,使传统武术得到更好发展,使更多的拳种大放异彩!报告结束,还请各位专家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