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拳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意义 |
时间:2014/4/27 19:02:21 来源: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 作者:李选良 浏览:5585次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体现、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人文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鲜明特色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精神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着一个民族存亡的大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倍受西方文化的侵略和挑战的今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保护传统文化的光荣职责,爱我中华,兴我中华。 一、前 言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大力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及时的,非常必要的,非常英名的。它本身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与继承,从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生产生活习性进行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并融入新的科学技术,促进人类思维,生产、生活的改变,提高一个民族在国际大环境中的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就是靠人的口传身授的文化链而保存、延续、传承。是一个民族文化“活化石”中最脆弱的传承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红拳文化是东方哲学思想的肢体表现,它集阴阳辩证学说,五行八卦学说于一体。吞吐开合,手转乾坤,一张一弛,一俯一仰,一进一退,无不充分的显现了最朴素的阴阳辩证学说,它与音乐、书法、军事、戏曲、杂记、舞狮、医学息息相关,其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相通的。 二、现状分析 1、红拳文化的历史渊源。 武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们祖先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距今约一万多年前,人类祖先就在祖国大地上生活着,劳动着,争斗着。远古“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古者禽兽多而人少”(庄子-盗跖篇)。人类要生存,就只有依靠群体力量,结成一个原始人群,才有可能抵御自然界的灾害和猛兽的袭击。“日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篇),人类靠着辛勤的劳动,顽强的斗争和生存本能,集体的智慧,才免于各方之害,得以生存,获取固定食物,生存和繁衍。狩猎是人类生存的方法之一,除了用拳脚制敌外,先用木枝,远距用石器投掷,借用兽骨、石器、树枝作成的简单工具,便出现了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劈、砍、刺、扎、掷攻防性技术。部落之间掠夺财富的争斗,促进了武器的更新。技术的积累和翻新,从历史发展进化,演变过程推测:武术技法的提高因战争而得到发展。汉代已出现了十八般兵器之说,十八般武艺技能随之而被传承,并不断融入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武术门派,遍及祖国各地。可谓先有武文化得以生存,后有文化文明的传播。 红拳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顽强的保留传承至今,已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一古老优秀的文化遗产能传承下来,是经过历史不同时期先贤、前辈们的不断努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历代杰出人物的不断创新,不断总结,才有了一套完整的演练体系,打手体系和理论体系,其传承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发展潜力,是中华民族武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是中华武术的发源地,自古长安“文武盛地”,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传播中心。孕育出了周、秦、汉、唐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栖息地和文化发祥地。这片神奇土地,诞生过周易,周礼把华夏文明广播四方,实践了先秦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里是道、释、儒先贤研究文化、讨论学问、开坛演经之地;仓拮造字,凝结了华夏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了历史的发展,把华夏文化文明传播至世界各地。“文治武功”的帝王思想,把武艺的继承传播视为“富民强种”的千秋大业来弘扬。古长安是中华武术的发源、集结、传播地。红拳内容逐渐丰富,得益于区位优势。各地武学名家齐聚长安,研究、切磋、总结。从这里走向五湖四海,又从五湖四海回归至此。就红拳本身而言就代表很全面的功、法、势、理体系,并不断的汲取、丰富和传承。红拳的传承可明晰考察至清道、咸年间,累代传承至今。 2、自成体系的红拳风貌 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帝王霸业的气势,造就了优秀古老的红拳文化内容。 红拳名称,最早出现在戚继光著《纪效新书》中,据考红拳源于秦汉,丰富于唐宋,成名于元明,盛行于清代。现在所保留的内容和传承谱系可推考至清道、咸年间关中并出“三-三,一-四”、奠定了红拳完整的功法内容,套路运动体系,跑拳打手体系和完整的红拳理论体系。红拳在清代传域“西传甘凉兼济宁新,南跨秦巴以至川楚,北蹈流沙以出榆关,东向宛洛至于晋中”,而今传域遍及海内外,大洋彼岸的美国亦出现了红拳赛事。 红拳诞生与武艺中兴时期的唐,宋两代。红拳的立意取名,却是基于红拳人对火图腾的极端崇拜,对奋发向上,有为进取和光明无限的思想追求。拳势、拳法刻意求工,受四方四正汉字文化和帝王统治思想的影响。红者工也,工者巧于所能。这就是红拳冠名的本意。 红拳是由七个拳系组成:即九拳、炮拳、子拳、花拳、捅背、醉拳、红拳组成。“一系七拳”包括了红拳所有拳种类别,涵盖了红拳的运动风格、技击特点、劲力特性。 红拳的主要内容:是以跑拳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两大体系及盘、法、势、理四个方面,全面记载和体现了红拳文化的完整风格。 红拳的主要特点:归纳有八个方面①撑斩为母,尽八法之变。②势正行美,繁华藻丽。③扁身远去,势却筋柔。④闪绽腾挪,刁打巧击。⑤顺势借力,劲为力华。⑥手掩三盘,以腿取胜。⑦防反精妙,后发先至。⑧中气为本,练养交修。其特点可归纳为:“撑补为母,化身为其,勾挂为能,刁打为法”。红拳套路的运动特点:“吸收了山东的打法,江南的身法,河南的跑法,陕西的刁法”。技法特点:“踩腿审进,钻靠刁打,出手快,跤口明,形一实二,声东击西,后发制人为其能,闪绽腾挪,飞步刁打为其法”。 3:红拳的发展传承现状。 陕西红拳文化和陕西秦腔戏一样,受地域文化的束缚,很少与外界交流,虽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拳架,原始的传承方法,始终不与外界交流,因此,是大家对红拳文化技法了解甚少。 经红拳传人们的共同努力。在马振邦老师,雷志敏会长,邵智勇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在陕西省文化厅的关怀下,十几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走过了一个艰辛漫长而富有实效红拳文化保护发展的历程。先后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先后两次参加了央视《武林大会》红拳擂台赛,获得及高的荣誉。 在陕西省文化厅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有识志士的大力支持下,在红拳传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红拳文化研究会对红拳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仅靠红拳文化研究会的支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建议政府部门: (1)、国家投资建立起一个正规、具有权威性的组织机构。 (2)、按年度制定挖掘、整理计划,确立研究课题,吸收青年学者参与、提高红拳文化的理论水平。 (3)、挖掘、整理后;归类、建档、分析、研究。组织专家重新编排组势,推出适应不同年龄段的锻炼套路,普及推广红拳,保护红拳文化遗产。 (4)、建立各地、市、县的红拳文化培训基地、形成网络。培养专业教练员和专业管理人才。 (5)、建立红拳文化产业链,组织社团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完善红拳网站,打通与外界的交流渠道,传播红拳文化,红拳技法。 三、 总 结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英明领导下,伟大的中华民族综合国力稳步提高,国际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国内的各项建设指标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高新科技,尖端技术已为民族强盛奠定了发展的坚实基础。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关注民生、依法依德治国的系列方略。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格局,出现了生产提高,生活宽裕,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形势。随着各方国力的增强,对国民的传统文化、生活习性、思维方式、道德标准、行为规范都提出了新的准则。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剔除迷信糟粕的基础上,提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其精华,并融入新的发展理念、改变旧的思维方式,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意识形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指导我们的行为规范。这就是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时代意义。 世界各国都为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逐年分批申报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自己传统文化不受侵犯。我国大力提倡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教育人民群众珍爱自己的传统文化,使其传承永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着一个民族存亡的大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倍受西方文化的侵略和挑战的今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保护传统文化的光荣职责,爱我中华,兴我中华。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相通的传统文化,在了解清、弄懂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再去学习国外的民族文化。 华夏民族是一个坚忍不拔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倍受外族欺辱,遭受洗劫,历史警钟长鸣,历史的耻辱应铭记。我们应居安思危,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只有民族振兴了,民族发展了,民族强大了,才能挤身世界强国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