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下红拳与和谐社会建设 |
时间:2014/4/27 19:01:13 来源: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 作者:党选民 浏览:5348次 |
摘要 :红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其独特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在现今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国家、社会应积极支持红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加强对红拳文化与红拳技法的挖掘整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陕西省文化厅)共收到各市及有关单位申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60项,经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认真评审,确定111项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而其中在民俗及传统体育竞技中,有陕西红拳研究会申报的“红拳”通过审批赫然列入其中。 一、红拳文化与武礼 红拳具有的文化特性,和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红拳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地域环境、人文文化,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体用兼备,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学习红拳不仅要研习技艺,更要追求和理解红拳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红拳老师注重武德教育,传徒授艺时,先要考察其品德,再观其行方可教之。红拳文化武礼,独具特色,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尊称,一切行动,一切过程依礼而动,依礼而始终。上场必礼,是红拳人的传统美德,亦是必行的程式。武礼可分为:站礼、拱手礼、口礼三种。一是站礼,即平日自己习练套势,由场右边上场启示起势,前辈早已形成定规---右上右下,并步成立正姿势,目视正前方。仅此一礼势,实为一种心理,是练,定心静气自省如何练好这一套路的思想提示:二是公开表演演练套路以前,出场表演者,立身并步站立做出特定动作;两臂高抬,胸前屈肘抱拳屈腕,转身动步一圈行拱手礼,以此表示对观看者的尊重,或遇之“以武会友”表演或武术竞赛演完收势下场。红拳极为讲究的徒手或器械对抗竞赛中,打手跑拳,提枪抱棍时,都是按照点到为止的原则以求胜负。为此,大都有较为明确的制度,那就是一让二过三胜负。让远让进不让寸。双方较量开始前,必须道一个礼貌口语:“请”才能正式比赛。双方较量中,必须按照不能严重伤害对方和点到为止的原则,亦可以说,这是属于“礼”的延续范畴之类的事,红拳的礼仪,涉及范围极广,表现在师徒关系上是那种带有血缘关系的师徒如父子式的“礼”相当普遍,十分严肃,尊师重道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红拳与其他体育项目最为不同的特点。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的生命力 武术取于生活实践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归纳总结,不断演绎,吐垢纳新,完善自己。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中华武术自始至终未曾脱离实践,这也正是武术长存不衰,历代传承延续的根本原因。而武术的实践就是在现实环境中的防身自卫与实战搏斗,二者深深相吸永不分开。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与文化的交融,武术也在见证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从原始社会人与兽的搏斗到部落之间的撕杀,都是一种暴力的体现。当时的“武”虽有一定的搏斗技术但不能等同于“武术”。“武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搏斗技术的提高与社会文化道德观念的交融而形成的。在长期的实践中,武术的内容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提升,武术文化日益繁荣,趋于文明化。红拳作为一个优秀的武术拳种,从其产生到发展壮大再到今日的萧条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为何? 考究红拳的雏形,那时的红拳应该就是广义的搏杀之术,也就是武术。在国家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年代,红拳的雏形已经不在是狭义的“击膊拊髀”,其间的招式是用来在勇士们在战场上对抗的技巧,和人们防身自卫的技艺。作为陕西武术的主流派——红拳,有其名是已经和当地的名俗、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考究红拳生命力其一,作为民间体育运动,增强体质的一种方式,作为农村过会、玩社火、秦腔的娱乐方式传承延续;其二,冷兵器时代,习武从戎,防身自卫维护家园安定,作为陕西主流的红拳肩负着历史使命,至今在农村还有这样一句话“一人习武可以强家,一家习武可以强族”。“穷文富武”可见以前,习武是可以改变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经济情况的。可见那时的武术——红拳是昌盛的,也应是与民族的存亡联系在一起的。其三,红拳长存不衰的主要原因,就是红拳与文化的结合与人们生产实际的结合,红拳的存在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肢体搏击动组合而是一种民族的、文化的渗透。自古陕西帝王都,中华大地上,深藏闺中的关中红拳,与人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于今天的华美的肢体语言的竞技武术是截然不同的。红拳是一种文化,是富有内涵的的文化。之所以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关于武术文字的记载,其一,自古武术在传承就有“秘传”、“单传”、“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等的禁忌,在武术文化的传播上是狭隘的,红拳的传承上也有门规之见,所以红拳的文字拳扎也就只在少数人手中,秉承视训,武林界有视其为宝。再者大多数习练红拳者都是一介武夫,没有文化,不识字在红拳文化、文字的记载就少之又少。其二,很多武术习练者都是社会最底层的,有唱戏的,农民。三教九流,历史上把这些人化为下品,不可登大雅之堂,更加不会计入历史了。而作为内涵深蕴的武术文化,却流传至今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除此之外,考究红拳的发展,几乎也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在民间至今还联系的红拳兵器连枷、鞭杆等。连枷在战场上是用来打击铁甲盾牌产生的,而在生产生活中,它作为劳动工具,人们用它击打收割的麦子、脱离麦粒;鞭杆是一米左右的短棍,做为出门跋涉、防狗,夜行防身、觅路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他们在搏击中有确实有力的武器,还有铁锹、三股叉、镰刀都是农具却也是防身搏击的红拳器械。无一不在体现着红拳的价值,浩瀚的红拳文化、深邃鬼魅的红拳搏斗技巧防身之术、生产生活与红拳的有机结合都映射着红拳持久的生命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下红拳与和谐社会建设 “不战而屈人兵,善之善者也。”这句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名言出自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这看似矛盾的,但正是这种“矛盾”是《孙子兵法》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其它只有战术指导的兵书,以其仁义博大的胸怀成为兵书中的绝唱。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说明了一个辨证的观点:止戈为武,唯武才能止戈。我们希望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但和睦不会由于人人无力争斗而产生;我们渴望各国家民族之间和平互助,但国际和平不可能仅凭军备裁减就得以实现。矛盾不可避免,和平如何实现?“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道德经》),“大顺”即和谐。“大顺”的境界是与物“反”才能达到的,也就是说,我们所追求的国际和平要以自身的强大为保障,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要以人民积极面对矛盾为前提。孙中山先生亲题的“尚武精神”对今天的立志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华民族来说仍有重要意义。 秦始皇为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焚书坑儒”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制政策,焉知始皇帝这种焚书坑儒的行为却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也许始皇帝死后都想不到儒家思想生生不息,蓬勃发展,从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毛泽东同志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伟大的革命实践告诉我们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带领中国人民走出水深火热的,妥协退让是得不到别人同情的,只有强大自己,拿起武器团结一致以武力方可取得全民解放,在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只有强大国家,强大自己才能不被别人欺辱,才能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面对国际社会的新变化,南北差距的拉大,新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升华,中东地区的领土、民族宗教冲突,核问题,这些警示我们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仍然存在。面对这样的形势,和古人失败的总结没有强大的自我就没有,持久的安宁,弱肉强是自然规律。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建立在外部的安定团结,内部自身的强大和诚信、友爱而不称霸、不侵略别国的基础上。止戈为武,方有无才可止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武”是为了不武,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全民团结一致,强壮自己,强大国家,共建美好、和谐家园。 武术是我们的国萃,是千百年来通过祖先不断实践,与文化的融合,不断完善留给我们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作为强身健体、操练士兵、陶冶品德、美感一直延续传承。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就收录了不少拳种精华,用于操练士兵,战场上杀敌捍卫国家安定。武术作为强国、强种的有力武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红拳作为中华武术上优秀的拳种,可以发展体能、增强体质从而达到强壮自己。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形成于唐末宋初,兴盛于明、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结构严谨,可开发人的潜能。在开发人体体能、体质上有“盘”法,即运动基本功,又称十大盘筋,是习练红拳的入门基本功。俗称“筋不盘软,不学艺”。在防身自卫、余地制胜方面有“法”即打法,主要有:“踩腿审进,钻靠刁打,交口明、行一实二,声东击西、后发制人,闪绽腾挪飞步刁打。零手有百余;组手排子如:五虎群羊、六把扇子、蜜蜂采花、八排手、九手排子、十二镫捶手等亦有几十之多。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程式——门子,相辅并习,组成红拳完整的打手体系。手法是指近身实战攻防变化的技法法则。实战训练时叫“打手”。红拳的手法是以“撑斩为母,组排为形,零招散打,汇集成串”的打手体系,亦即红拳之精华所在。八种打法(撑、斩、勾、挂、缠、拦、沾、挎)在拳械中亦得以发挥。排子手,排字意味着可单练,也可对练。单习排手各招时,左右互换,亦进亦退。两人盘排手时,其中一人按排字手格式出招,另一人处于守势,做相应的防御动作。对练是双方切磋,即“走门子”,亦称“打手跑拳”,以各种手法为主,身法、腿法为辅,相辅相成,故名排子手;红拳拳谚中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手打三分,腿打七分,远脚、近膝、贴身胯打”等红拳腿法;踢打跌拿中的拿技,红拳传统称之为“串子”,红拳拿技为三十六把拿;在红拳与文化的结合与发展上有“理”即红拳理论,红拳以《纪效新书.拳经捷要》做为拳法理论基础,注重技击性。 红拳的发展史一个以内外兼修的和谐,踢、打、摔、拿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发展体能、增进搏击潜质与红拳文化的和谐,红拳有“天下武术是一家”发展红拳内与拳中间的大团结为宗旨的和谐之美。 红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自身的发展上讲究和谐为美,强调过与不及,注重内外兼修,以意领气、以气领劲,力善长柔。红拳作为优秀的文化,在传承中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是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是对和谐社会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下的红拳与和谐社会建设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有机结合的。 四、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在现今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国家、社会应积极支持红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加强对红拳文化与红拳技法的挖掘整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的保护。红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讲求内部的和谐,全面发展、全面协调,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下的红拳与和谐社会建设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有机结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