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区别 |
时间:2014/4/27 18:57:51 来源: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 作者:袁双龙 浏览:7136次 |
一:竞技武术的形成 武术本来就没有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之分,六十年代以前专业武术队,练的都是体现当地武术特点的传统武术,如陕西武术队大部分队员习练的是红拳,翻子拳、通背拳,60年陕西武术队教练马振邦老师带领全队人员拜红拳高派传人杨杰为师先生学红拳,十大盘等,队员都有拿手的传统项目。为了更好的体现竞赛的公平原则,1959年中国武协起草中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使武术比赛步入了正规化的轨道,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国家体委所编的规定比赛套路如甲组长拳,乙组长拳以及普及的初级长拳一、二、三路,基本是依照传统长拳类“查、华、炮、红”的基础上由各拳种的专家汇编而成,基本保留着传统武术的技法特点,为武术的发展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六十年代初期,国家体委提出了“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武术技术发展方向。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从六十年代初期到中期,武术优秀运动队的技术训练主要在“高、难、美”上下功夫,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主要表现在套路结构布局更趋完美,运动负荷增大,跳跃动作腾空高、落地稳。到1978年武术竞技水平提高很快,特别是长拳类项目,不但腾空动作高,还创造了腾空旋风脚接劈叉、腾空摆连接坐盘、侧空翻接劈叉、旋子转体等高难度动作。这一时期,为了在比赛中取得高分,以致在技术训练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武术技术发展的倾向:如单纯追求速度快和形象美,而忽略了一招一式的功架、规格和精神以及劲力、攻防的特点;还有一些非武术动作(如舞蹈动作)的引进到套路中去,削弱、淡化了武术固有的风格特点 竞技武术除了套路外还有武术散打。1978年国家体委运动司武术处成立了武术散手调研组,听取了部分老武术工作者的意见写出了《关于开展武术散手运动报告》,国家体委对报告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积极稳妥”的方针,为武术散手的运动开展奠定了基础。随后在数次的比赛中对武术散手的技击和规则进行了完善和发展,使得武术散手运动已初步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组织程序;较为完善的竞赛制度以及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培养了一批武术散手教练员和裁判员,进一步使武术散手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 随着竞技武术套路和竞技武术散手的发展出现了会练套路不会散手和会散手不会套路的现象,使得套路和散打人为的分为互不相干的发展项目,而在这方面传统武术侧保留着传统的套路与实战相结合的训练方式。 二:传统武术受竞技武术的影响 以竞技武术为主导发展方向的当代武术运动给古老的中国传统武术曾经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传统武术在竞技武术的影响下逐渐走向了迷失,在向竞技武术的规则和范式靠拢,淡化或者完全失去了传统武术的和传统文化的底色,使得整个中国武术游离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氤氲之外,成了被“样板长拳”改造的传统武术。陕西红拳也没有逃脱这一厄运,套路的形式受着竞技武术的影响。究其原因,因为长期以来,传统武术交流、竞赛的规则以及所聘用的裁判几乎全是竞技武术模本下的,那么传统武术的导向必然会出现竞技武术的趋势。因此,要继承、发展红拳的文化,必须正本清源,对原生态的陕西红拳进行发掘、整理和传承。 三: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现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民俗风情。是一种真正身心相应,内外兼修的高级运动。习武不论年龄,适合各个阶层人士习练,尤其是少年儿童,练习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更能培养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自我勇气、信心,养成诚信和谐、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因而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象征。作为一种身体活动和一个独特的人体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武术全面地表达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它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中国传统武术演练讲究“依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形神兼备、虚实变换、阴阳相济、天人和一、练武练德、体用一如”的真正身心相应、内外兼修的“全身运动”。如陕西红拳讲:武以德为本,武术既有技击理论,也有人生哲理,武术升华到道的境界,即天地人之大道。武道修德、修心、修身,使人懂得“万物可学,道法自然”。习武的过程,就是一个强身健体,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过程,让人勇敢、坚强、自信、充满活力。武以德立,道为艺先,拳谚有: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习武不仅是为了掌握技击技术,强身娱乐,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与人格修养。武要提倡“仁、义、信、勇、礼”,习武的人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 传统武术是无形的文化遗产,它的存在形式是技艺与人的结合而依存在艺人的身上。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注入的,其文化内涵表现为民族性、地域性、理论性、传奇性和艺术性。 四:红拳的武技与文化 谈到传统武术不能不细谈中国红拳:红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历史沧桑,在无数先贤和杰出人物的呕心沥血、刀光剑影的反复实践中,终于形成了以技击艺术为主要内容,融入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积淀,与阴阳辩证学说、五行八卦学说、儒、道、佛等古老文化体系水乳交融,异彩纷呈绚丽多彩,使红拳文化出现了以红拳体系得、(炮锤、子(猴)拳、醉拳、九拳、花拳、通臂、通背、跑拳门子)等多样化的红拳文化体系,红拳是中华武术文化的缩影也是浩瀚武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拳文化在传承中完整的保留了古老武术技击的内容,红拳保留了战争武技实战技法如:撑斩缠tong,老师教学“注重武德教育”形成以盘、法、势、理科学训练体系,民间红拳老师,传徒授艺时,先要考察其品德,再观其行方可教之。红拳讲究内在的锻炼,意识的修练。在练套路时,在做每一动作时,必须带着意识练,必须悟透所练动作招式的实战意识,天长日久就会使每一招式变为条件反射,在演练套路时就会体现出刁滑实战的神态。人天生就有自卫的本能,经过后天的不断习武修练就会使本能的自卫变为防守反击。一个武林高手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心理意识的训练,“练时无敌当有敌,战时有敌当无敌,没人当着有人练”, 再加上功力的训练,对抗性的对练,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红拳继承保留了传统武术实战技法和出场礼仪,两人交手先抱拳行礼在说相互说"请"后方切磋技艺,在交手中没有任何护具、和不准禁击部位,禁击部位点到为止,以击法的运用功力体现来决定功夫的高低是一种文打的方式。这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相互切磋普遍采用的礼仪。 为使传统武术更好的得以传承和发扬必须要改革现有的训练方式,把武德教育放在传承传统武术的最终要的位置,教育学员树立“习武修德,爱国健身,为国争光”的理念,在各拳种特有的击法种,提取简单、易学、易练、实用的训练方式,尤其是各拳种单招式的训练,增重技击的意识,提高青少年的兴趣。 五:竞技武术的自选拳 竞技武术套路提出了向高难美新的发展方向,鼓励运动员在自选套路中的创新,一些借鉴体操、戏剧、杂技、健美的难度动作,脱颖而出,如“旋风脚接劈叉”、“旋子转体360---760度解臂”、“前空翻”、“后空翻”等等,在比赛场上:运动员一味追求气氛,击响腿法多,砸拳多、武术击发少,器械动作简单,追求虎虎生风,哗众取宠;比谁跳得高,打的响,旋转的幅度大,忽略了基本技术的训练编入,本末倒置,出现了畸形发展被外国人称为中国式体操。 六:传统武术的处境 与竞技武术相比传统武术如后庭之花,无人关心,其因有三:一是传统套路很多,难于规范、加上迷信性、糟粕性的沉渣很难肃清;二是派系多,套势技法各有特色;三是无一个完整的打分标准,加上诸多人为的偏见,的确无法规范和培训专业裁判队伍。只能顺其自然发展,顺其自然传承、顺其自然自生自灭,不限制,不支持。对传统武术是致命的打击,没有组织、没有纲领、没有计划,没有交流等。因此,不能有效的发展。随着外来文化的渗入,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民俗文化被日益淡化,特别是跆拳道、自由搏击、巴西柔术等新兴和外来健身术俱乐部的兴起,传统武术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消失,过去那种城乡武馆院校星罗棋布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在广大农村中的展示平台也日益减少,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得保护措施。 七:央视《武林大会》改变了传统武术的命运 传统武术、也要适应当前的国际行势,为适应新的国际拳坛的风云变幻,即:技击性残酷场面,传统武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已经不是文化与文化间的交流,而是对国威的挑战,中央电视台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开创《武林大会》栏目提出恢复“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擂台赛,为传统武术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展示平台,随着这一赛事的不断完善,中国传统武术将会出现一批技击高手,在国际武坛上为国争光。,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武林大会是百年来的武林盛世、在中国武术史上的又一丰碑,可以预见传统武术将迎来发展的光辉时代。 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成立为了红拳的发展克服了种种困难,和阻力为宏杨红拳文化作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开展了很多保护挖掘弘扬的举措,成功的举办了七届红拳文化交流赛事,在红拳文化研究会的努力下红拳相继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有力的推动了红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前后两次参加全国传统拳比赛,一次世界传统武术比赛,获得了好的成绩;进京参加拍摄了系列红拳套路教学片,2007年武林大会推出的8个优秀拳种,红拳最为精彩,特别是红拳的擂台对抗,逼真,观赏性强,人气最旺,观众得分最高,收到了轰动效益。被央视评为第一。这是红拳的光荣,也是一代红拳人的骄傲,是个历史性的突破。在国内外提高了红拳的知名度,红拳终于走出了困境迎来发展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