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圈理浅谈 |
时间:2014/4/27 18:49:53 来源: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 作者:李选良 浏览:5036次 |
如果把武术训练用一个字来概括,既不失武术的技法法则和运动特点,又能使初学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笔者认为用一个“圈”字来概括武术运动特点比较确切。转圈不分男女老幼皆能为之,如讲武术理论就复杂得多,不容易理解,讲划圈就容易理解和接受。现就“圈”的理论根据与武术训练的理解浅谈几点。 一、“天人合一”的圈理论述 人感天地之化育,以为形体,故人亦小天地也。法天象地。天悬日月星辰,地载山川大泽,人秉精气神体,天、地、人谓之“三才”。十二经络,以应十二阅月,三百六十余穴,恰合周年三百六十余度,阳天阴地,乾坤男女。天地者,阴阳之气也,阴阳合,则万物生。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土;人有三宝——精、气、神。举人一身,无不与天地相合。 天体、地球以圈的形式转动下,可分春、夏、秋、冬四季,能生风、雨、雷、电四象。人体各部在圈动作用下内济五脏六腑,外强筋壮骨,强身健体。天地能永寿无极,人生难满百岁,天地施仁于物,促其寿命,但人为七情六欲所困,损其天真,故不能与天地同论。缘太古之世,民知未启,与禽杂处,与兽同居,力薄者,恒受其害,即乏造屋之能,又鲜避御之巧,是以强存弱死概括,而古圣贤忧之,乃远取诸物各形之功能,揣情度理,提出了练后天补先天,以救先气之不足。创立拳术,复按易理,定八卦,合五形,加添招术,动其筋骨,健其身躯,求体格之坚强。然练武之道,初学者宜约不宜搏,练之久者,宜搏而不宜约,多方汇集,熔于一炉,以求豁然通达。练拳容易,明拳理难。故笔者推圈理之说,以简析拳理,即拳之法术;何为法?何为术?练姿势为法,运招应敌为术。起势舌卷,接任督二气,心中洞空,无形无象,此太极也,由太极两仪,而四像,八卦,至六十四变,由一端而至千头万绪,各种拳术鲜能出此圈理的运动范围。 二、圈理的健身作用 为了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自然地把健身放到了第一位。武术是健身练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圈理的理论去正确引导大家锻炼身体,普及面广,容易被接受。 划圈一是能改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消除病变,反馈性影响。通过坚持划圈能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兴奋仰制过程协调。二是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微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提高气体交换能力,划圈能使心率减慢,延缓心脏舒张期,使心肌得以充分的休整,促使心肌收缩力加强,输出量增加,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三是强健肌肉,改善骨骼的理化特性,畅通经络,有利于营卫气血的通行,能提高脏腑肌体,关节韧带,腱鞘肌群,使肌肉丰满,骨骼强健,肌肉纤维等软组织增强弹性,协调性,灵敏性增强达到轻心、神聚、精 神饱满充盈。又能广泛推广普及武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 三、武术之圈论 1)初学者圈的练习 练习之初,以基本功练习为主,就应注意圈转意识的培养圈绕,圈划,圈转配合武术中的单式动作,效果明显,不走弯路。如: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定式动作练习分:轮臂、转肩、转腕、震肩、压肩、扩胸、摔腰、摔臂、压腿、转腰、扭胯,压、弓、马、仆步、开步冲拳,双手摆掌等。动式、动作练习分:踢五种腿法、弹腿、蹬腿、踹腿,弓马步冲拳,仆步架冲拳等。练习完预定动作后面向东方,作深呼吸,双手上、下、左、右以腰为轴绕圈,划立。平、叉花圈。划圈要求由慢而快,各关节拉开,意领气随、不滞不断,松活沉稳,是气血畅通,姿势正确,力点顺达、上下协调。又可分上、中、下三体位分解练习。头、手、腕、肘、肩、胸、腰、腹、背、胯、膝、脚、趾融为一体,相互关连,是动感产生缠绕的合力,始终以圈动贯串每一个武术单式动作。 2)与武术套路配合练习 通过第一阶段的基础练习,已初步掌握了手绕、腰带、胯摆、脚走的基本方法。接下来就是初级套路的练习,如:五步拳、初级一、二、三路,少年规定拳,小红拳等的学习。练习每一个套路,应以圈动有意识地贯串在套路每一动式上,使上、下连贯、顺达。初级的技击动作,在手上表现缠、挂、格、打、带腰、拔背、空胸、实腹、沉气、求立身中正;下踢、弹、踹、胯摆、膝扣、脚绕、趾抓,就能提高格斗搏击意识。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鼻、手、足三尖相对。贯通三节,上肢分: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套势动作要求:拳法分明,步法分明,动静分明,吞吐分明。在套路练习中的一转、一拧、一摆、一扭、一绕、一旋等到无不在圈的原则下运动。使上、中、下三体位有机地紧密结合,完成武术技击所要求的结果。 3)圈与武术技法综合练习 前两个阶段的配合练习,已为武术技法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配合学习规定拳、自选拳、陕西红拳、炮拳等拳类的练习;劈挂、翻子、八极、戳脚等不同风格的拳种练习;螳螂拳、醉拳、鹰爪拳、鸭拳等象形拳的练习;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内家拳的练习;器械类的刀、枪、剑、棍等的练习。使体魄强健、劲力充实,步稳身正,硬拦直闯,劈刀横击,吞吐之法熟练。阴阳顿挫,刚柔相济,虚实分明,动静相依,对暴发力,旋转力,缠裹力,接化力,刁打力等技法融为一体,已到了宜搏不宜约的阶段,与人搭手较技相互间的交流学习,更显出了圈化,圈绕、圈缠、圈锁、圈拿、圈走、圈带、圈发的技击重要性。如:形意讲求立中圈,八卦讲求脚下圈,太极拳讲求腰中圈,红拳技法偏拦巧击,横打劈刁之法,撑、斩、勾、挂、缠、拦、沾、挎之八法;八大步法: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之步法无不在身体上、中、下的圈变中去发挥。 习拳首先明其拳理,就不会走弯路,拳法理论就是技击之方法,怎样运用的总是明理者占天机,实践中就得心应手,否则一窍不通,虽然平时再苦练也无济于事。拳法理论对圈论较多,所以只要深刻领悟圈理,尚有自己的心得才能正确应用。通过实践始能对刚柔劲、刁打劲、辘轳劲、滚缠劲等劲力,得以在武术套路演练中、技击中充分体现出来。备五弓之力,发弹簧力,旋转力等劲力;手领、肘随、腰带、腿踢、脚绕、趾抓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走跤、进跤、觅跤、管跤的管、跪、勾、挞无不得心应手;上吞、中吐、下随合为一体产生合力;闪、绽、腾、挪、蹿、蹦、跳、跃;撑、斩、勾、挂、缠、拦、沾、挎;棚、履、挤、按、采、列、肘靠无不相随而一气呵成。 综上所述,武术中的圈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单纯,圈理是一个复杂的运动特性。应在学习中、练习与实践中细心揣摩,悉心体会,以求完整统一。简而言之,武术与圈自为一体,密切关连。圈的任何运动与武术技法、点、线、面都同出一辙。只要深悟圈变之理,就能很好地理解武术技击之理,简析拳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