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红拳热讯

媒体报道

研究会活动

红拳十年

传播范围

国际交流

研究会简介

组织人员

研究会领导

红拳历史人物

红拳传人

红拳名人

名师专访

精彩瞬间

赛事专区

开幕式盛况

各界比赛

各地活动

交流活动

教学视频

套路欣赏

名家讲拳

红拳传承人传习所

红拳训练营

会员申请

央视武林大会

赛事回顾

国际赛事

国内赛事

参赛中心

政策文件

论文专题

红拳理论

光辉历程

理史研究

武林动态

武林名人

武林传闻

走进红拳

红拳教材

VCD教程

红拳礼仪

红拳器械

红拳博客

校园培训基地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

走进红拳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红拳 > 走进红拳
红拳是中华武术的活化石
时间:2014/4/20 13:52:29   来源: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  作者:邵智勇   浏览:10579次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拳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技法体系与文化内涵的古老拳种之一,堪称中华武术的“活化石”。本文展现了红拳中保留的古代特有的礼仪、风俗和文化,并且对其在历史上的武术发展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阐述。另外,本文对红拳的历史与传播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红拳在传承过程中具备保存传统拳术的各种条件,是一个特点鲜明、古风浓厚的优秀拳种。

Chinese martial a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al with a long history. Red Boxing is one of the old Boxing that has very special technology system and cultural, should be called “living fossil”. This paper will show the ancient etiquette, custom and cultural which preserved in Red Boxing, and illustrate its important a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xchanges of martial art history. Besides, this paper also shows the preliminary study about the history and propagation in Red Boxing, and it had the correct conditions to preserve the old things in martial arts. Anyway, the Red boxing is an ancient and special boxing.

Key words: Red Boxing Chinese martial art development “living fossil”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这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了中华武术。自古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同源一体。红拳是历史的承载者和见证者,也是华夏文化的璀璨明珠。红拳作为技艺从雏形到形成再到繁荣、昌盛,融合了十三朝古都积淀的历史文化。在红拳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一代又一代的红拳传承人口传身授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技法独特的红拳体系。

1.红拳中古老的文化元素

1.1红拳武德、武礼

武以载道,武术既有技击理论,也有人身哲理。武术升华到道德的境界,即:天地人之大道。武道修德、修心、修身,使人懂得“万物之学,道法自然,”习武的过程,就是一个强身健体,同时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过程。武以德立,德为艺先,红拳拳谚有“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是一种人身态度与人格的修养。这就是红拳经久不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红拳武礼具有独具特色,上场必礼。武礼可分为:站礼、拱手礼、口礼三种。在红拳极为讲究的徒手或器械对抗竞赛中,“打手跑拳,提枪抱棍”时,都是按照点到为止的原则以决胜负,这是红拳的礼,也是一种文打的方式。双方较量开始前,必须道一个礼貌口语:“请”字,才能正式比赛。在双方较量中,必须按照不能伤害对方和点到为止的原则。

红拳还保留了古代特有的礼仪,以其中常见的套路起势的“十字手”红拳也称之为“海底捞月鹰鸽架”为例,即为秦汉时的古礼。意欲为“敬天、敬地、敬朋友”说明红拳保留了古代武术的武礼。

1.2 红拳文化保留着周秦汉唐的文化元素

红拳起源于周秦、昌名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华夏武学重要一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建都的长安自古就有“文武盛地”的美称,这里孕育着华夏文化的精髓,传承着周人的文雅,秦人的粗犷,汉人的豪迈,唐人的包容。这片热土孕育出汉唐盛世,造就了秦人充满阳刚之气,朴实豪放的性格。“红拳”就诞生在这片的黄土地上,是本土武文化的精髓。红拳文化中,包含着儒家的修德、墨家的侠义、道家的和谐、佛家的慈怀。

红拳套路至今仍保留着周秦汉时代武舞形式,这种形式在战场上也是“势”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举行的庆功宴上的武舞,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庆贺,又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1],这于现今流传的红拳套路中称之为“击皮为鼓”、 “放炮”、“十大响”,同出一辙,在中华武术众多拳种中唯有红拳有这样的表演形式,历传两千余年而今犹存,由此可以看出红拳文化在中华武术中的重要位置。

1.3红拳中的古老称谓

红拳中常有“手”之称谓。汉代“手搏”中的“手”是技巧的含义,《汉书•艺文志》收《手博》六篇记载:“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2]。据此《手博》当属“习手足”之类,是汉代以前关于徒手搏斗技术的专门著作,也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一部拳术古书。《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有“手搏”六篇。手搏列入兵技巧,可知搏击之术,为军中所采用。唐代的手搏流传到日本称为“唐手”,1953年方改为“空手道”,关中红拳至今保留着汉唐“手搏”的称呼,如红拳中的单势技法和组合技法一直保留着古老的称谓:如六合手、五花手、撑手、斩手、云手、抹手、和组合排子手,有打手排子、抹手排子、云手排子、四排手、八排子手、九排子手、十二排子手、二十四排子手、三十六排子手等。红拳传承中,师傅给徒弟解招称为“过手”;师兄弟之间进行技法切磋称为“搭手”,是一种文打的方式,是所学的红拳技法在实战中的应用,俗称“跑拳搭手”;与同行切磋则称为“打手”。由此可见,“手”在红拳中保留着汉唐“手搏”的原意,并完整地保留至今。

1.4 红拳在陕西保留了完善的红拳体系

生土长三秦大地的红拳,是目前在我国传统武术拳种中保留最为完善的原汁原味的拳种,由于从唐代以后文化东迁南移关中人以皇家思想自居,尤其是在民国因西北战事不断,1937年初陕西才成立了国术馆,查阅南京国术馆举办的国术比赛陕西红拳很少参加,在翻阅民国武术资料也很少谈及红拳,只有河南开封的刘玉华在35年参加国术比赛时参赛的套路是大红拳,刘玉华在1936年代表民国国术代表团参加了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11届奥运会,同时被选入的队员还有西安金丽贵先生(别名:金石生),金先生1907年生,10岁时拜西安皇城八旗武术教官管世生为师专攻红拳,擅长红拳炮锤,20岁后1932年考入位于开封的河南省国术馆第二期学员训练班深造。因其武学根基非同一般,明显高出同学一筹,便引起副馆长刘丕显的关注,刘要看金丽贵功底,金为刘练了一套陕西红拳炮锤:三步鸡上架、饿马盼槽腿、挖腿演练的势到劲园,刘丕显见金先生腿功扎实力到劲浑,后来收金为徒传授自创的少摩拳。除此之外在翻阅民国国术赛事资料,陕西红拳几乎在无人参加,因而红拳也未受南京国术馆提出的国术统一、规范的影响,保留了源汁原味的红拳体系,红拳包括一系七拳既“红拳、炮拳、花拳、九拳、通背、醉拳、子拳”并以以盘、法、势、理,八字八法既:撑、斩、勾、挂,缠、拦、粘、挎。为主要内容保留是中华传统武术的最为古老的的训练体系,可称为传统武术“活化石”。

1.4.1独特的拳术风格

. 红拳,势正行美,繁华藻丽,扁身远击,势雀筋柔,闪绽腾挪,刁打巧击。拳势有直闯硬进、强攻中路之势,偏闪巧击,层出不一,尚脆快,而兼长柔。红拳被称为“软拳”,要求行拳时不用力,拳架工整、舒展而优美,刚柔相济,但其中典型招式,如“揭抹捅斩”,则是鲜明的直冲直进,猛攻硬上,如“斧头破硬柴”排山倒海的气势。这些看似反差极大的特点便是红拳的风格。红拳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扎根于三秦故土,其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德艺双馨享誉武林。

1.5红拳拳谱

红拳拳谱已师承手抄传承,由于红拳在当地作为武技密绝很少官印对外传扬,因而在手抄的范围内,由于手抄的原因会一代一代的手抄,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下来的拳谱也不过百年,但红拳拳谱的文化内涵可追踪到秦代、汉代、唐代、宋明清的文化内涵,在陕西民间文化元素的活动中很多红拳元素,例:秦腔武生、武狮、社火、庙会、高跷、庆典无不包含着红拳元素,红拳已其本身就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使陕西民间活动中不可替代文化元素,红拳文化在陕西深入民间各个阶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红拳拳谱在语言上、想象表现方式上,渗透到民间的各个领域,由人论及红拳拳谱就是红拳文化的历史,它在利用历史、人物、环境、动物形象的表现了红拳技法的内涵,在历史动荡中红拳文化都刻了红拳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如:“粉红拳”拳谱:就是以历史人物为背景形象刻画出套路的风格:“粉红拳起势高强,斜叉步赛过天王。醉一势杨妃摆酒,孙行者大闹天空,霸王并开两张弓,刘备勒马望荆州,魁星势回头观望,铁罗汉蹴地打供,连三腿人人兼爱,太祖粉红震关中”。也有用动物形容套路风格的如:红拳四八锤拳谱:“龙起龙纵千江水,猛虎打豹虎翻身,狸狗闪绽猫扑鼠,花豹打兔鹰抓鸡,饿马盼槽龙探爪、燕子浮水倒噙泥”。在红拳打手歌诀曰中:多采取陕西方言和同音字隐寓形式,把其技法内容隐寓起来,只有在师傅的讲解下徒弟才会明白其含义,如:红拳拳师常说:“年拳月棍久练枪,单鞭只练一后晌。”从字面看,似乎明确无误地说,习练单鞭“达标”的时日要较之拳、枪、棍来的容易,“一后晌”,在陕西方言的含义是一下午(半天)的意思。可实际的意思是讲“以后上),短鞭对长器械来说,有其自身的“短处”,即难以接近对方,只有调整灵活多变的步法,伺机“反击”,这就是“短对长,脚下忙,以后上”既后法制人。[3]

2.红拳在传统武术的发展和交流中的作用

2.1在传统武术发展史中的重要贡献

在冷兵器时代,武术最直接的社会价值即是实战。红拳作为兵源文化——训练士兵的军事科目广泛流传,对近代武术套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与关中红拳有着千丝万缕关系。

中华书局出版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注解中称“三十二势长拳又名红拳、宋太祖拳”,拳谱中可见到“裙拦”撑、补、揭、抹、捅、斩等又。如:《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载“我前撑”“滚船劈靠抹”“鬼蹴脚抢人先着,補前扫转上红拳,背弓颠補劈揭起,穿心肘靠妙难传”“回步颠短红拳”“雀地龙下盤腿法,前揭起後進红拳”[4]。现存红拳拳谱也是以“撑補为母”。《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多处提到红拳。拳经中“披红”“推红”都是红拳至今还在沿用的招法[8]。可见红拳在明代军事武术中的重要地位,而今人也可以从这些保存至今的招法中,窥见五百多年前的明代武术原貌。

2.2红拳历史中的交流

在汉代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消除各地豪侠的势力下诏“徙(bi)郡国豪杰及訾(zi) 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对各地豪侠首富强迫性迁徙陕西茂陵。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又再次“徙(bi)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大量的豪侠集中在茂陵,使茂陵成了滋生豪侠的策源地,他们的子弟“少好侠,尚气力”击剑习马,爱好武艺。[5]这些豪侠与当地侠士融合丰富了陕西的武术内容。武术的交流往往对拳种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0年)“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王朝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武举的设立进一步刺激了长安城官宦子弟游侠习武的的欲望,“耍拳、舞剑、扎枪、跑马、射箭”成为长安少年的主要内容,[6]各地的武士汇集长安,又一次使红拳得到广泛交流和提高。

历史悠久的红拳曾在中国武术交流史上对多个地域的拳种发生影响。《少林拳谱》载有“宋末觉远上人访白玉峰、李叟于陕西宝鸡、兰州,习大小红拳、擒拿术。后白玉峰随觉远入少林寺传授大小红拳、棍术、擒拿等,李叟做了居士”。 [7] 可见少林寺习练的大小红拳源自陕西。

清代在《清稗类钞·技勇类》中出现过“大小红拳、关西拳”的称谓。民间流传着“西棍、东枪、关中拳”,“西红、东查”的美誉。红拳集内家外家之长,红拳传域甚广,有川红、豫红、滇红、陇红、晋红、鲁红等,尤以关中最盛。

3. 红拳的传播特点

红拳历史悠久,至明清近代逐渐昌盛。清代故宫军机处档案记载乾隆年间,宝鸡人张阳真是东传红拳的第一人。张阳真在周至应山西平遥人师来明之邀至山西传授红拳,又至山东聊城传授红拳。山东城武县张景文述其传承云:“伊父及祖父素习红拳”。山东冠县人张洛焦述其传承,其叔张普光学自山西平遥人师来明,师氏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在陕西周至拜宝鸡人张阳真为师,学得红拳两套。这与红拳出自关中吻合[8]

据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农民运动》载,清中叶后“民间教门中传习红拳者颇多。例如,乾隆时常子敬、李之贵,嘉庆时张景文、张洛焦,道光时张真、阚梦祥,光绪时阎书勤等”[9],皆是红拳名家,特别是道光咸丰年间,陕西红拳不断吸取了别的拳种的实战招式,使红拳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其代表人物——关中四杰“鹞子”高三、“黑虎”刑三、“饿虎”苏三、“通背”李四,他们对陕西红拳的发展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国技论略》论:“自道咸以来,南方以技击术声于大江南北者,有三人:一为李镜源,又号长须李,湖北省之夏口人,从陕西于商高某(鹞子高三、高占魁)学技,年余大进......”。据史料考证中国清末最后一个武状元张三甲就是红拳习练者,从师于濮阳相近的清丰普马寨红拳名师安万杰,习练红拳[10]。陕西关中“三三一四”他们对红拳在近代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

红拳从周、秦的雏形,到唐、宋的形成,再到明、清、近代的昌盛,历经千年,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上文几处传承记载中可见,红拳的传承方式为传统的口传身授,这一传承方式在限制红拳大规模发展的同时,却也极好地保护了古老的技法体系。加之唐、宋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关中地区在对外文化交流上相对封闭,这一点在民间武术中尤为明显,但是关中人的豪迈而不失细腻,淳朴但不呆板又使得红拳不拘一格、多姿多彩。这使得红拳很好地保留了唐宋之前古老的技击之术与尚武文化。

红拳在陕西从明代家传至今的不乏其人,如西安周至红拳传人王振邦的祖上王明芳,周至楼观台人,幼习红拳,青年考中武举后从戎战场有功(公元1592年)被封为御林将军,与和他同朝为官的茅元仪(1594——1640)茅元仪从小熟读兵书,1621年写成《武备志》王明芳曾奉旨配合茅元仪修编兵家伤科秘书《虎铃经》,第二代:王奇,第三代:王超三代在朝为官,满清入关,王氏家族誓不志清,返乡终南山楼观台隐居,以家传红拳,伤科秘籍传与后人,现第十代王振邦(周至武协主席)继承了家传红拳和伤科秘籍[11]。咸阳两寺渡村冯显明朝开国元勋被朱元璋赐封为“明远大将军”两寺渡村百分子80的人都姓冯,村里的男性百分之80都习练红拳[12]。

红拳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苍殇和演变,目前保留的下来的红拳套路近200余套,各类器械套路近170余套,在陕西红拳被称之为陕西人的广播体操,陕西红拳传承人用他固有的执着守护的这块园地。 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红拳体系,堪称中华传统武术的 “活化石”。

参考文献:

[1] 《史记.张仪传》

[2]班固.汉书·艺文志[M].中华书局,2007.

[3]杨宝生.中国红拳[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4]高杨文.陶琦.范中义.张德信.戚继光文集《纪效新书》十八卷本(拳经捷要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1.

[5]陈山著《中国武侠史》(两汉豪侠)上海三联书店

[6] 陈山著《中国武侠史》(唐代游侠之风)

[7]徐哲东著《国技论略》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古拳谱丛书)

[8]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 编著《中国武术史》(论红拳):中国体育出版社

[9]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 编著《中国武术史》(论红拳):中国体育出版社

[10]马爱民著.《我国最后一次武会试及武状元张三甲》安阳师范学院

[11]王振邦家谱

[12]咸阳两寺渡村村志

红拳图片
0条/共0页/当前第
上一页 下一页

发布评论

发布人:
发布内容:

版权所有Copy right(c)2014-2015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建西街99号 咨询电话:(029)87852585

陕ICP备2021000514号-1